<center id="1lldy"></center>

  • 發布土地信息
    農村土地網 > 新聞中心 > 社會萬象

    有土才有糧!400年才形成的東北黑土地,是誰在用4塊錢賤賣?

    2023年01月03日 來源:飛翔的小天鵝

    1.jpg

      消失的黑土”
      大片大片的“黑色黃金”堆積在廣闊無垠的田埂和土畔,它們被“晾曬”在近一米深的大坑中,從航拍角度俯看下去,就像躺在“墳墓”里茍延殘喘、生機將熄的大地生靈。風干得差不多后,這些黑色的、浸潤著東北大地血液的泥土將以“草炭土”、“泥炭土”、“東北優質育苗基質土”等種種套上的面具運往全國各地。
      留給東北的,是被挖得向下凹陷而露出的白色土層,看著就如同失去血肉的森森白骨,每一條褶皺和起伏都是干裂的紋路,是訴哭著失去血液的痛苦后留下的淚痕,觸目驚心!
      同時慟哭不已的,還有在這邊黑色土地上謀生的無數農民。東北的水稻種植面積占著全國總面積的9%,供給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大米產量。他們的辛勤與汗水澆灌出了晶瑩碩大、香濃可口的東北大米,黑色的土地也因此孕育出金色的糧倉。
      然而,這一切都在我們不知覺的情況下減少、加速惡化,直至消失——這些“一粒貴如油”的黑土正在以各種“荒誕又合理”的虛假名目被賤賣。
      曾經有“淘金熱”,現在有“掘土潮”。無數的人涌向東北,有的以“承包土地、改良試驗”的“體面話”為遮羞布包下數百畝良田挖售黑土,干得明目張膽;有的則悄悄摸摸偷偷盜采,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打開任意一個電商平臺,甚至你都不需要輸入“土”字,只要輸入“栽花營養”“腐殖”等等相關的字眼,它就會自動聯想詞條跳出東北黑土的搜索結果。甚至,打上一個“長白山”,聯想出來的第一個詞條也是“長白山土”。
      這些土最初以每斤只有一元的價格售出,瘋狂招攬流量。引來關注后,再打上“十元三十斤,包郵不限購”的醒目標語吸引著顧客的視線,輕輕松松就能實現每月動輒成千上萬的銷量??梢哉f是,一夜之間,獲利千萬。
      而東北付出的代價就是,原本1:60的肥料與大米的產量比隨著黑土的逐漸流失,需要增加到21斤,然后還要面對土地的化肥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等一系列惡果。
      暴富的是黑土盜采者的荷包,越發貧瘠的是那片養育過全國人民的土地。
      “生金長銀黑土地”
      【1】形成于200萬年以前的東北黑土地
      “黑土地沃壤千里,糧食地一望無際”。中國東北有著全球僅有的四大黑土區之一,廣袤無邊,享譽世界。眾所周知,并不是所有“黑色的土”都可以叫作黑土。根據土壤所在的地理位置、腐殖質層的厚度、有機質的含量等條件,黑土被業內業外人士約定俗成地定義為“在溫帶或者寒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以草甸、草原為基礎發育起來的具有深色松軟品質的土壤?!?br/>  而東北就是中國唯一滿足以上條件的黑土區,其他地區的土,哪怕是拿墨汁浸上千萬年,只要不滿足條件,它就不是黑土。
      每一厘米的黑土形成幾乎都需要200-400年,而東北平均約有60到80厘米后的黑土,則形成于約200多萬年前。
      那時這里還是厚重的礫石層。但隨著氣候變暖,溫風拂過東北大地,隨風而來的種子在這里“安家落戶”,這片土地上長出了植物,接著是沒有高大植物的典型草原、長滿連綿禾草的草甸草原,最后則是有了高大灌木的疏林草原。一切都慢慢富有生機起來,直至長成今日的蒼莽野林。
      200多萬年里,春天,動物與植物在這里落地生根,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積育歲月的沉淀;深秋,它們死亡后“葬身”在凍結的土壤里,所有的微生物活動都因漫長且寒冷的天氣而被扼制,不能在當季完全腐化、分解。
      于是年年歲歲、枯榮往復,剛凋零的植物疊加未完全分解的“殘骸”,層層累積,便形成了“腐殖質層”——常規情況下能積成30到50厘米,最高可達到100厘米的土層。
      腐殖質層的含量通常與孕育它的植物植被有關系:森林的土壤厚度較小,在50厘米以下;而草原的厚度則高達50到100厘米,含量最高可達10%以上。這也正是東北平原才有黑土“誕生”的主要原因。
      暗黑色的腐殖質層也正是“黑土地”的肥力主要來源。在微生物經過腐化、分解、重新合成、再沉淀的過程中,動植物尸體化成的腐殖質土層里,有機元素、營養成分等有益于植物生長的物質年復一年地進行著生物循環、再沉積。于是,黑土的肥力增強,
      腐殖質層里蘊含著各種隨土壤而異的營養成分:有機質烏里敏酸適合需要氧氣類型的微生物,胡敏酸適合沒有氧氣反而更活躍分解的微生物……腐殖質里有著氮、磷、鉀、疏、鈣之類的元素,就像“土壤特質膠水”,穩穩地將土壤結構固定住,同時又能保證水分肥力、調節植物酸堿度,促進植物的根系生長。
      對植物生長而言,腐殖質處處都是寶,也因此被認定為是評價土壤肥力的標準,判定土壤是否屬于黑土的“準繩”。
      只是,這樣的寶“一旦消失就再難重來”,不僅是因為其形成的年歲漫長,也更是因為它的一整個生物循環過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
      天時——是指黑土生成所需要的時機:它是東北土地上的植被從草地向草甸、草原、莽林進化的這一段漫長歲月里所形成的,耗時200多萬年或者更甚。
      兩百多萬年的星辰與歲月,在任何時候都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瞬間光陰。更別提,即使今后有200萬年的歲月可以等待,地球卻再也沒有這么長期的寒冬對“動植物腐尸”進行“冷凍保存”了。
      地利——是指生成黑土的地理條件:黑土形成在四季分明、溫差大的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域,這些地方雨熱同期,并且有(冬)季節性凍土層。
      在中國,也只有遼寧西部、大興安嶺與內蒙古東部、烏蘇里江沿線到圖們江這四處合圍出的大塊土地能有幸被稱為“黑土地”了。因為也只有這塊區域是中國草甸和草原經上百萬年的腐蝕與堆積演化而來。而隨著東北黑土的減少,這片土地也在實打實地減少。
      人和——是指人在黑土形成過程中的助力作用:很顯然,人和就是指這百萬年來,人類沒有橫插一杠子參與動植物的“腐尸”處理,也沒有中途跑來插手使用黑土,雖然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黑土在那時還沒有發現。
      因為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黑土的形成與累積才如此順利,可如今,中國這片曾經“抓上一把就能攥出油”的“耕地大熊貓”卻在變薄、變瘦、變得貧瘠不堪。
      如果將東北的土地像切切糕一樣豎著切下一塊來,大家就能很直觀地看到,這塊“黑森林芝士蛋糕”的頂上最珍貴的黑色部分已經薄厚不均勻,甚至有些部分已經沒了,只露出單薄的、“面黃肌瘦”的黃色土層來。這是因為隨著耕種、挖掘等動作,這塊土地經受著不停的翻動,在水、風的侵蝕作用下變薄變弱,也變得“沒用”了起來。
      這些“黃色土層”就是黑土的母質——黃土性黏土,這種母質土的有機質含量為零,面對著失去黑土之后的礫石、黃土,這簡直就是寸草不生。
      這樣的母質也決定了黑土最肥沃的部分用完之后,余下的黃色部分不僅在保水、保肥、保持通氣性方面不如其他地區的普通土壤有生產力,甚至還會造成土地的繼續退化,越來越板結,也越來越沒有可耕性。
      久而久之下去,不僅聞名世界的東北黑土將不復存在,就連這片土地只會越來越荒,寸草不生。
      黑土的流失,大地血液生命的流失
      【1】盜挖黑土,禍患無窮
      將不說盜挖行為,光農民的正常耕作已經讓黑土有了難以負擔的“重荷”。因為適合黑土地的種子只能種在黑土地中,才能增產五分之一又縮時五分之一,所以剛完成任務的土地馬上就又被人們翻墾、耕作,擔上艱巨的任務。
      而光有耗損,不見補償,再加上盜挖的人們“大刀闊斧”地揮鏟采掘,黑土遭受的破壞也就越發嚴重。估計要不了專家們原先保守估計的五十年,只要三十年就能把中國的黑土給嚯嚯完。那到時候,東北、乃至中國將面臨什么呢?
      糧食減產、化肥過量
      根據中國科學院的研究顯示,相比起開墾之初,東北黑土的生產力已經下降了20%,并且每年仍在以5%的驚人速度瘋狂下降。光黑龍江省典型黑土區水蝕面積,就已經從19世紀50年代的2.4萬平方公里變成2000年代的4.5萬平方公里,每年失去的黑土就高達2億到3億立方米。
      而中科院教授據此進一步推測,如果照此下去,五十年之內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完全流失掉,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可能減少40%,僅因此出現的水土流失就會造成20到40億公斤的糧食減產。
      而這一點早已顯露端倪:雖然根據相關數據,從1990到2010十年間,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從2313.5萬噸到5013萬噸,可以說是實現了完美的兩倍跳躍。
      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其中有著使用化肥的巨大功勞。變薄變瘦后的黑土地離不開化肥的搭檔,而化肥的使用又會惡循環造成土壤退化、板結,同時也必然會引出過度施肥、農藥殘留、肥力下降等問題。
      糧食問題無大小,所以黑土流失引起的種種連環反應,對糧食安全、居民健康、國家民生統統都百害而無一利。
      水土流失、無家可歸
      東北的黑土地,一半以上都屬于是高山向平原過渡的沖擊、洪積平原,俗稱“漫川漫崗區”,因此一到下雨,雨水沖刷,平原遭受侵蝕,黑土就被這么“沖刷”著分散、裂開。河溝將土地變得支離破碎,迫使著人們隨土而遷。被開墾耕作的黑土地又在河流的侵蝕下經歷沖洗而破碎,從此陷入土地、河流與住民的死循環。
      局面到此已經十分艱難,而在此之上,又跑出來了一堆利欲熏心,扯著“東北資源全國共享”的大旗盜挖、賤賣黑土的“土販子”們。他們在原本種滿糧食的土地上,架起了機器,挖掘機轟轟作響,“敲骨吸髓”地吮吸著大地的血液。
      在黑龍江的五常大地、在吉林的莫莫格國家自然保護區……沒有一處是例外,每一處都留下土地的“傷口”??筛渤仓?,安有完卵?水土流失,破壞的是全國的生態環境、影響的是所有人的土地資源和經濟收入,無非時間長短而已。
      土壤多樣性銳減,影響生態系統
      土地孕育了人類與文明,健康且多樣的土壤不僅對植物的生產至關重要,更是影響著物種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專業的人士可以通過土壤分析研究出它所處的地形、地貌、以及時空變化,能判定出其背后的社會、經濟以及生態價值。
      黑土作為全球都稀有的土壤類型,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精細的規范定義,可想其復雜與多樣性。而如今,如若黑土流失,對于生態以及生物學界的研究也是一定的遺憾與損失。
      如何為黑土“補色”?
      其實日益險峻的土地境況早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帶著團隊和行李趕往東北,駐扎田間,經過實踐與研究后提出了“秸稈覆蓋的保護性耕作方法”——黑土的形成需要腐殖質,沒有這個條件,那我們就人為制造一個有利于黑土形成的環境。
      秋收之后,玉米秸稈就留在土地上不再進行收拾,它們覆蓋在耕地上,成為留給土地的“面膜”,既能防風擋雨,又能蓄水保肥,還能在腐爛后改善土壤環境,可謂是“一舉三得”。
      提出“秸稈覆蓋免耕”技術;各省出臺《耕地保護條例》,明確罪責處罰;加快制定黑土地保護專項法律……國家政府的每個層級都在為“搶救”黑土地而盡自己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在負重前行,有的人卻在背后挖土地的脊梁。這廂對比之下,更覺感慨頗深。
      400年都難形成的黑土被賤賣意味著什么?承載厚重文明的土地,孕育璀璨文化的土壤,在有一天,它們被擺上價格的秤碼,論斤論兩。幾百萬年的歷史抵不過討價還價,養育了中華兒女的糧倉比不上鈔票幾張。黑土地的“止血療傷”步履維艱,每一個你我,我們都不應該袖手旁觀。

    相關資訊

    拉开双腿抵在墙上bl强受

    <center id="1lldy"></center>